奥数网 奥数东莞站 > 东莞小升初 > 新闻资讯 > 正文

“撤点并校”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?

来源:东莞奥数网整理 2011-11-25 14:16:50

自1993年到2008年的15年间,我国小学学校已由69.67万所锐减到去年的30.09万所,锐减了56.8%。与此同时,我国小学生在校人数也连续递减13年,已由1995年的13195.15万人逐年减少到去年的10331.51万人。

  自1993年到2008年的15年间,我国小学学校已由69.67万所锐减到去年的30.09万所,锐减了56.8%。与此同时,我国小学生在校人数也连续递减13年,已由1995年的13195.15万人逐年减少到去年的10331.51万人。如果按照这个趋势,今年小学生在校生可能在10000万人以下。

  可是上述数据并没有引起媒体多大波澜。但这本该是一个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大问题。

  抛开小学招生数减少、在校生的减少与初中办学、高中办学以至大学办学都有的紧密联系不说,就小学自身的办学而言,上述数据本身反映出三个问题。

  其一,这39万所小学该不该撤?近年来,伴随着生源减少,一些地方政府所想到的“优化办学资源”的做法,就是“撤点并校”,即把生源少的小学校撤掉,并入其他学校,代课教师清退,公办教师并入新学校。从表面上看,生源减少,学校也应该减少,这并无不妥。但“撤点并校”造成新的上学难问题,《义务教育法》所规定的学生就近入学无法实现,不少地区的学生,要么要赶很远的路去上学,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;要么就只能寄宿,但寄宿制其实并不适合每个年幼的孩子。

  撤校通常是在政府的一声令下进行的,即便有家长强烈反对,由此引发矛盾重重,照撤不误。如果尊重家长意见,考虑学生的实际求学情况,这39万所学校,应有为数不少依旧开办。也就是说,被撤并的小学校中,至少有一部分是“非正常死亡”。

  其二,这39万所被撤掉的小学的校舍派了什么用场?去年11月有媒体报道,湖北长阳、嘉鱼、大悟等地,大量希望小学被废弃,甚至沦为猪圈、鸭圈。但被废弃的何止希望小学?对于那些被撤并的39万所小学校,有必要追问,其中有多少是十年间、五年间新修却随即废弃的?有多少成了猪圈、鸭圈,令当初的投资付之东流?有多少学校进行了土地置换,置换之后的资金是否用于义务教育的新增投入?

  其三,为何少了一半以上的小学,小学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依然这么严重?不管是城市,还是农村,至今依旧存在大批薄弱小学?据笔者在一些地方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,原因有两方面,一是政府在撤校之后,简单把某地的学生划归到某所学校求学,不但没考虑到学生的具体上学问题,也没有分析这所学校是否有足够的办学条件、承受能力。“撤点并校”后造成某些学校人满为患,教学质量也严重下降。曾有媒体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宿舍进行调查发现,不少宿舍条件艰苦、十分简陋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。二是撤校之后,政府并没有把此前用于某所学校的维护费、运营费,转投到新学校里,也是说,撤校其实变相节省了当地政府的教育投入。

  本来,生源减少应是改变原来的小学人满为患、普遍推进小班化教学的最好时机,由此增加教学中的互动,提高教育质量。生源减少也是改变原来的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、均衡各校师资的契机。生源减少还是重新统筹当地办学资源的时机,当地政府可以针对生源的动态变化,在进行充分调查、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基础上,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进行系统规划。但遗憾的是,这一切都没有发生。

  背后的原因是,当一些地方政府一心想“节约”教育经费投入,想抛掉开办众多小学所需的运营费用“负担”,想在当地只办一所学校管理起来“省事”时,学校的撤并,就失去了尊重教育规律、尊重受教育者权利的基础,而变为“撂挑子”:小班化、均衡师资、科学规划等等,均难以进入决策者的视野。

  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随着一所所小学校的消逝,教育之本又在何处寻觅?

  往年,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电视电话会议上,国务委员强调,农村“撤点并校”,要注意从实际出发,防止“一刀切”或“一哄而起”。刘延东要求,各地要制定三年总体规划,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的趋势,促进学校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。涉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,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。我想撤点并校,或者就是促成小升初热、择校热、学区房热得成因之一,优质教育资源何时才能均衡?

相关推荐

我要投稿
_______________________GA跟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